红楼御猫

红楼御猫

第五百二十一章 危机与制度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部堂大人,部堂大人,太仆寺卿贾大人又来了!”

报信的书吏这声禀报,让王墨霖手中的笔都不听使唤了,一个哆嗦,桌上的公文就多了一道难堪的划痕。

京察、大计同时展开,吏部与都察院的人就像一柄柄利剑,斩掉了不知多少贪官污吏的爪子。

随之而来的就是吏部尚书王墨霖的苦恼,几乎每个衙门都跑来跟他要人,特别是太仆寺的贾琮,这小子简直就是不做人啊。

谁家反贪,会一下子反到整个衙门没剩几个人。

现在知道急了,我老王能怎么办?我老王现在去哪给你找人去?

“就说本官不在,让他回去!”

王墨霖现在最不想见的就是贾琮,可惜贾琮早就安排了书吏蹲在吏部衙门外,哪里会不清楚天官大人压根就没离开。

“王公,我来给你送人才来了!”

贾琮推开吏部尚书值房的大门,一进来就急吼吼的将一卷厚厚的公文,还有一沓名册简历摆在了王墨霖的眼前。

“这些都是三年来各地推荐至京城的推免生名单,还有他们详细的资料,包括他们在公学、国子监时的成绩表现……”

“推免生?”

这个词对于此时的王墨霖来说,就像是一道曙光,驱散了天官大人头顶的阴霾。

他欣喜的抓起一份名册简历就看了起来,方才还挂在脸上的嫌弃,转瞬间就变成了欣喜。

雪中送炭,真的是雪中送炭!

“贾寺卿,你可真是解了老夫的大难题了!这些人正好填补了朝中当下的缺员……”

说着,王墨霖就提笔准备誊抄名单,准备让底下的人去考核安排。

啪~

那名册上出现了一只胖嘟嘟的手,王墨霖疑惑的抬头,却见贾琮嘴巴都快咧到根了。

“别急啊老大人,咱先说好了。人才,我给您找来了,但咱们不能寒了人才的心。这些人中,如今虽说大半是考不上进士、同进士的,但人家只要肯努力,不说三五年,熬上个十年八年的,未必不能与书香门第的公子哥比上一比。朝廷现在遇到了难题,人家放弃了金殿唱名的机会,替咱们解了难,咱们也不能就这么随随便便的把人给用了。您老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前朝那句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男儿,这句话是有问题,可却是世人心中对于读书的最终追求。

哪个读书应考的人,不想去殿试走一遭?

勤能补拙,读书可不就是拼的一个勤字嘛。

贾琮的说法,王墨霖虽有不赞同的地方,却也知道这些推免生中的小部分,确实有能力去挣下一座进士牌坊。

他是吏部尚书,自然明白正途出身的官员,与荐举官在晋升上的区别。

文官序列中,非翰林不入阁。只这一句,就能看出其中的巨大差距。

“伱说的对,咱们不能这么随便的安置这些人。义务教育推行至今,很多人都在等着看朝廷耗费巨资推行此策的作用。培养的人才如果随随便便就给扔到犄角旮旯荒废了,这不但是本官的失职,更是打朝廷的脸!”

王墨霖想的可比贾琮周全多了,他手底下的人虽然没有干出什么非法乱纪的事,但身为执掌国朝官员升迁的重点部门,一个五品的员外郎,就能让一省的布政使“谨慎”对待。

他要是只写一道手令,让手底下的人安排这些人的官职,弄不好会逼得好不容易寻来的人才气愤离去。

贾琮看到王墨霖神色渐渐凝重,一字眉开始紧皱,知道这老倌将他的话听进去了。

他立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王公,我觉得咱们可以照搬会试、殿试,来一场专门针对推免生的制科。”

嘭!

一语点破迷障,王墨霖闻言猛拍了一下桌案:“对啊,咱们可以开制科啊!朝廷采取制科选材,也算是抬高了这些推免生的地位。到时候传出去,还能让朝廷得个珍惜人才的好名声……还得是你们这些年轻人脑子转得快,放心,等制科结束后,成绩最好的优先安排到你们太仆寺去!”

制科即制举,又称大科、特科,是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

依古制,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

也就是说制科考试分五等录取,但第一等与第二等从来都空缺,并不录取人;第三等很少录取人,除非特别优秀;考中的,主要放在第四等,落榜的,则放在第五等。

贾琮能想起制科,还是从前世时浩瀚史书中记载的一位猛人得到的点子。

这位猛人名为苏轼,字子瞻,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喜欢吃吃吃……什么东坡肉、东坡肘子,都是这位仙人的杰作。

苏仙人参加殿试,赐进士及第,四年后参加制科,勇夺第一(制科三等)。

连苏仙都是经历了制科入朝为官,那么推免生以制科入朝,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未来晋升艰难的问题了。

这也是贾琮与黛玉二人能争取到的极致了,科举入仕仍旧是天下士人最重视的入仕途径。

除非改革或是废除科举制度……

算了,这颗雷,暂时还不能触碰。

……

王墨霖这几日快被各部寺要人的公文烦死了,如今有了解决的办法,自然不会再拖下去。

当即就将桌上的公文与名册揣进袖中,扔下贾琮去了宫里。

贾琮目送王老倌离开,右手情不自禁的就伸向了天官大人的案头。

老倌人真好,吏部的侯补官名册就放在他眼前……

“贾寺卿、贾大人,这可使不得使不得啊!”

书吏急了,眼睁睁的看着贾琮从袖中掏出一沓空白的官凭告身,然后拿起名册开始寻找自己所需的人才,刷刷就填好了两张。

贾琮朝着书吏撇撇嘴,将填好的官凭一递,冲其下令:“拿过去,让文选司给本官盖好大印。明日,本官要在太仆寺看到这些人按时报到!”

书吏都快哭了,自家部堂大人去了宫里,整个吏部包括左右侍郎在内,都是没办法拦住这位小爷的。

他一个小小的书吏,能怎么办?

贾琮唰唰又是两张,咧嘴笑道:“放心,你家部堂欠我的何止这几个人?本官只是先挑几个用用,太仆寺的公务总不能让本官一个人硬扛着吧。快去快去,你家部堂回来后,本官自会跟他说,不会怪罪你的!”

……

王墨霖的确不会怪罪书吏,皇帝大笔一挥就下了一道圣旨,让吏部、礼部尽快安排布置,于三月初一在贡院举办元祐十一年乙巳制科。

而且根据皇帝老爷的意思,乙巳年制科,拟录用三等、四等共计一百二十人。至于一、二等,那是神仙,不在人间范畴内。

也就是说,吏部在下月初就能新得一百二十名可用之才,贾琮要去三五人,洒洒水啦~

天官老爷心里高兴,大笔一挥又从候补官员中挑了两个还算不错的,让人送去了太仆寺。

吏部这一送人,太仆寺的员工危机算是得到了缓解。

“统统都给我忙起来,三日内,我要看到安北、北庭、西域三处的可用战马数量。”

“钱不够,拿本官的条子去户部支取。”

“本官就一个要求,战马必须是最好的,谁敢给本官弄些歪瓜裂枣凑数,本官就拿他的脑袋凑数!”

国朝的马政历经百年,如今已经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按照开国时的定制,免粮之家五户一马,不免粮之家七户一马,直至凡能用心牧养者除其罪。

用减轻赋税和免除罪行来鼓励百姓养马,朝廷在当时对马政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对马政的重视,相关管理体系的基本完善,加上养马方面激励政策的不断出台,使国朝早期的马政事业达到兴盛。

昭武十二年全国有马数共八十九万一千二百八十匹,其数量基本能满足官私所需。

后来经过昭武五征大漠,所得战马加上国朝自己所养,数量直接飙升到了惊人的一百二十余万匹。

但紧接着就是二十年的废弛,国朝的鼎盛也伴随着贪墨的盛行,其中以户部银库、粮库以及太仆寺所管的马政最为严重。

户部少的是钱粮,而太仆寺的人就将目光放在了那些为朝廷供养战马的马户身上。

搜刮、威胁,几乎所有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硬生生将国朝的重要战备政策给荒废了。

根据贾琮让龙禁卫搜集来的马政情况,其中有一份来自山西的密信最为触目惊心。

其言曰:马政之策,有名存实亡之相。

所谓名存,是指“地号草场,段画封志,部发册籍,野设厅院,救旨颁于将官,纠察委于科道”这些还都存在。

而实亡是指“地久不耕,土非其性,黄篙株立,营草盘根,气嗅不敢近人,唯苦难以饲马”。

前几年国朝南征北战,太仆寺的人为了凑足大军所需,甚至不惜以朝廷的牧场跟世家大族换取堪用之马。

数量不够,他们又打了借条,跟豪商巨贾借了不少马匹以供大军征战使用。

好不容易扛过了数次大战的消耗,大军所获的数十万匹良驹除开归还所借之外,原本还能剩下三五十万。

可这些太仆寺的人当初是卖了不少朝廷的牧场的,马匹还能租借应付每年的检查,牧场卖了的话那就没了。

于是乎,这些人一琢磨,又拿战马去换回了牧场……

还别说,这套操作要是让都察院的那些书呆子来查,他们根本无法从账册中看出什么问题。

就算实地去看,每年的检查时间基本都是定好的时间,足够让这群人按时从商人手中租来马匹应付朝廷的检查。

就这操作,贾琮直呼好家伙。

我大清的和大人都没你们脑瓜子聪明!

但偏偏贾琮是出身荣国府,别的地方不清楚,河套的马场,贾家在那边有人啊!

有能力饲养大量马匹牛羊的,要么是关外大族,要么背后就有武勋的影子。

巧不巧,贾家在河套有一个不小的马场……

当贾琮从自家的管家口中得知,太仆寺的人曾经从他家的马场购买了不少良驹时,当即就察觉到了不对。

取来档案账册一看,太仆寺的马场连年大丰,为何还要跟别人买马?

……

“要不是户部如今有钱,能从各处及时购买足够的马匹。要不然光是马政废弛,就足以让国朝的征战陷入停滞。”

好在征倭主要是靠步战跟炮战,不需过多的马匹。不然的话,暴躁的靖王刘怡早就杀回京师,将太仆寺的人统统剥皮充草挂在城门楼子上了。

林如海看着贾琮送来的公文,好一阵心惊肉跳。

他能想到马政废弛,但没想到会差到这种程度。

“账册所载八十万,实际不到八万匹。牧马草场为军民盗种,勋戚势奏讨,致亏原数经复实有六十处,实有地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三顷九十四亩之多。”

嘶!

林如海不由得深吸一口凉气,马政已经亡了,就算是想挽救都够呛。

“马政废弛衰亡成这个样子,你打算怎么办?”

贾琮摊手道:“马政已亡,我曾计算过,挽救其亡耗费过甚,而且就算这次斩断了贪墨,过上一二十年,说不定还是现在的样子。不如,重开一局!”

重开,不是照着开国时的马政之策重新来上一遍。

在贾琮的心中,已经在勾勒新的马政之策了。

“咱们现在是先购买良马以供大军使用,然后梳理当下还堪用的草场,派专人去饲养战马,能维持住当下就行。侄儿打算让人去一趟北边还有西域,看看能不能从那边寻来专业人才还有更为优秀的种马……”

无论是什么样的策略,贾琮始终抱着的态度就是要有人才、种子。

只要有足够的人才,优秀的种马,就是有了建造高楼大厦的基础。

至于草场跟新的制度,贾琮还得回去好好琢磨琢磨。

战马的价值还有草场的价值太高了,足以让人忘记了律法威压去铤而走险。

这一回,他必须琢磨出一套尽量完善的马政制度,绝不能重蹈覆辙。

月票推荐票

关于马政方面,我了解的有限。前章那边写的有问题,有读者老爷指出来了,我今天查了不少资料,在这一章圆一下。

后面要写远征,还要借马政的危机来引出科举问题,就简略写一下吧。

感谢给我指出问题的老爷们,今晚就先更到这里,明日继续,晚安!

(本章完)

阅读红楼御猫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tuxu.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页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