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大传

伍子胥大传

终章 对话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勾践回到越国,立志雪耻。他发誓不灭吴国,绝不回那个自己曾向吴王下跪的越王宫。他唯恐自己被过去优渥的生活消磨斗志,就住在一间马厩里,以柴为床,每次饭前就尝一次苦胆:“勾践,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了吗?”

除了个人生活上苦行僧式的严苛,勾践还对越国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来富国强兵。对内,他和王后带头耕织;通过一系列奖励增加人口;把军政大事交给文种范蠡;广纳贤才,察纳雅言,减免赋税。对外,越国对吴国马首是瞻,吴王的供奉自不必说,大臣们们也少不了。尤其是给伍子胥的,虽然每次都被拒绝,可勾践不仅没有遗漏,反而一次比一次好。与此同时,勾践四处寻觅美女献给吴王,最令夫差满意的一个是西施。

时间流转,越国肉眼可见的富强起来。吴国却因为连年征战,虽然依旧强大,但大有英雄迟暮之感。

对外的接连胜利让夫差的自信与野心急速膨胀,他同伍子胥的矛盾也越发激烈。他对伍子胥又敬爱又畏惧,当初没有他的辅佐,父亲不可能上位;没有他的支持,自己不可能坐稳王位;没有他的功劳,吴国不可能灭楚变强;同样没有他的治理,吴国不可能蒸蒸日上。可是自己才是吴王,不能一直生活在他的阴影下,尤其是居然有人只认相国,不知吴王。不论是捍卫王权的权威还是证明自己,自己都绝不能低头。

伍子胥性格本就刚烈,双方针尖对麦芒,加上伯嚭和西施的挑拨,他逐渐被夫差边缘化。

看着自家庭院门可罗雀,伍子胥想起来同孙武的那些谈话。一朝君王一朝臣啊!

“父亲,刚才越国那里又送来东西了。咱么这次?”

“退掉。”

“我这就吩咐下去,可是父亲,这居然是这半年内唯一来看望我们的,还是敌人。”他的儿子愤愤不平。

伍子胥摆摆手:“过两天大王派我出使齐国,你收拾一下,带着家眷一起走。”

“诺。”伍封拱手领命。

“不要回来了。”

“啊?”

“到了齐国去找鲍牧大夫,他会帮你安置的。让他帮我给一个故人带句话‘我们不能一起垂钓了,是伍子胥失言了。’”

“可是父亲,我们不能一起去吗?您出使完直接留在齐国不可以吗?”伍封不解。

“我已经叛过一次楚国了,难道要再背叛一次吗?”伍子胥神情凄然,他想到了年轻时带着公子胜的逃亡。

“父亲!”伍封哭了出来,他知道这次就是永别了。

“不许哭!”伍子胥严厉呵斥,他眼中精光一现,仿佛又回到从前。“我死了之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城门上,我要亲眼看到吴国被越国灭掉!”说罢,伍子胥从腰间抽出龙渊宝剑,在脖子上一划,整个人倒了下去。

他第一次感受到真正死亡的感觉,有些疼,但是居然会有一种解脱的舒适感,不用再担惊受怕,也不用再殚精竭虑,就像是在母亲的子宫里。

原来死亡是这种感觉: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喜怒哀乐,也没有悲欢离合,有的只是像梦一样的朦胧与混沌。在这片他说不清楚的迷雾中,一个魁梧的身影渐渐走近。

伍子胥向前走去,身影逐渐清晰起来。此人身高身形魁梧如山,头着蓝色巾帻,身穿蓝领大袖袍,内着白色中单。虽然面容黝黑且极具雄性特征,但给人的感觉却儒雅如玉。

“原来是孔夫子”伍子胥作揖。

孔子双手合抱于袖内,外露一拇指,向他回礼。

“夫子也死了吗?”伍子胥问完,又把自己的遭遇说了一遍。

“我应该是在做梦,不过梦里就离开的多得是。”孔子豁达笑道。

“不过我会自尽,也跟夫子的学生脱不开关系呦。”伍子胥边打趣边有些埋怨。

“是子贡?”孔子问。

“不愧是夫子,不过我只见一叶,不见泰山。子贡游说越王同吴王一同北伐齐国,我知道此战必输,越国一定会偷袭,但夫差小子不听劝告。加上多年郁郁不得志,看着我一手带向富强的吴国走向灭亡,我不甘到时候受辱,所以自尽。”伍子胥回答。

“相国大人,不久前齐国前来攻打鲁国,鲁国是我母邦,必然要保全。我的学生子贡说他有办法,于是便出使各国。”

“愿闻其详。”

“鲁弱吴强,如果攻鲁,齐国必然轻易拿下,领军的国书、高无平就可以建功,而齐相国陈恒同这两人不合,不愿意他们势大,于是子贡借此游说,让齐国改道伐吴。”

“妙!夫差好斗,知道齐国入侵,一定会应敌,鲁国的危难就解除了。”伍子胥听到这里,差不多就明白了来龙去脉。他进一步说道:“不过夫差还是会担心越国那边,所以您的学生又游说了勾践。”

“相国高见!不过您为什么认为吴国必败?”孔子不解。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勾践卧薪尝胆,夫差狂妄自大,这是主胜;勾践重用范蠡、文种,这两个都是大才,夫差宠幸伯嚭小人,这是将胜;越国风调雨顺却向吴国索要粮食,吴国恰逢大旱却硬要救济,这是天胜;越国为报亡国之仇,同仇敌忾,吴国连年征战,将士疲敝,这是兵胜;越国谨慎低调,与邻为善,吴国后方不稳却四处征伐,这是道胜。”伍子胥说着,想起了和孙武一起辅佐阖闾的时光,不禁感叹。

“相国大人明鉴!”孔子不禁感叹。

“可如果是这样,鲁国并不安全。”伍子胥嘴角一笑。

孔子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吴国胜利,就会趁机拿下鲁国,齐国获胜也会顺道伐鲁。相国大人是这个意思吧!小国生于乱世,风雨飘摇,命运不能自主,这难道不是天下公认的吗?孔丘虽然愚钝,但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子贡离开越国已经马不停蹄出使晋国。晋国不愿意齐吴任何一方吞并鲁国然后同自己争锋,所以不论谁胜谁败,晋国都会出面平衡。”

伍子胥听完忍不住赞叹:“夫子的学生都是人杰啊!可儒家向来提倡仁义道德,怎么会有这样的权谋诡诈?”

孔子再拜:“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仁义道德是为了百姓安康,天下大同,怎么能不顾实际情况,用来束缚自己呢?”

伍子胥深以为然,又追问道:“夫子有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灭了母国,却又为吴国殉道。那在夫子看来我究竟是忠诚还是不忠诚?”

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无道,臣攻之;父不慈,子弃之。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如果君王无道,臣子依旧忠心,那不是助纣为虐吗!”

伍子胥仿佛放下了心底的一些执念,他忽然明悟了渔夫曾对他说过的话:人渡了河,心渡河了吗?

“真像是一场梦啊!只是不知道现在的是梦,还是过去的是梦?”伍子胥心有所悟。

孔子摇了摇头。两个人身影都逐渐虚化。

鲁国的一处卧室,孔子睁开了眼睛,看着周围熟悉的卧室,眼神一阵恍惚。稍后,他恢复了清明。

伍子胥死后,夫差攻打齐国,虽然胜利却被晋国干扰,无功而返。此后二年,吴王召集鲁国、卫国的国君在橐皋会盟。

第二年,吴军就势北上,在黄池大会诸侯。勾践趁机袭击吴国,杀死吴太子,打败吴国军队。夫差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回国,派出使者用丰厚贵重的礼物和越国媾和。

后九年,越王勾践成功灭吴,夫差无颜见伍子胥,自毁容貌后饮剑。

远在越国的雅鱼得知这个消息后,身着华服,面北而拜,然后平静的自杀。死前她留下了一株只开了一瓣的兰花。

几乎同时,范蠡了辞官,与西施一起泛舟在西湖。

伍子胥的眼珠在吴国都城看到这一切。他看到了吴国的强盛,也看到了它的没落。中间的过程,穿插了他的人生。他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被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为胥山。

后记

结束了吗?结束了,好像又没有。

二百多年后,春秋既灭,战国兴起。秦赵战场上,一名将军一身白袍迎风而立,他身形修长,剑眉英挺,黑眸如电。望着下方激烈的战况,他将脖子佩戴的一颗狼牙从盔甲中取出。

他是被后世称为杀神的白起,公子胜的后代。在无数次拼杀中,他都会想起祖先流传下来的那个猎狼的传说。

.

阅读伍子胥大传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tuxu.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页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