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287章:今天给大家讲一位叫做“司马迁”的史官……(求订阅)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传承。”

看着央视1套《典籍里的中国》最后一幕,东方电视台朱台长叹了一口气。

果然。

没有陈凡在的百家讲坛虽然是百家讲坛,但已然黯然失色。

转头。

朱台长看向了助手。

助手这时却是有些尴尬的说道:“台长,陈凡老师主持的典籍里的中国,确实非常创新。”

事实上。

助手知道。

如果当时东方卫视不将《百家讲坛》推后,碰到这样的一个节目,必然压得也渣都不剩。

……

“本草纲目,这就是我们的中医。”

“李时珍,配得起大医精诚的名声。”

“我想,以后生病了,我更愿意去看中医。”

“为什么,你觉得中医比西医好。”

“也没有。”

“那你还去看中医,为什么?”

“不为什么,就为中医的医德,就为中医领域才传承了李时珍这样的医者之心。”

……

“医者。”

“各位,今天中医给我们西医上了一课啊。”

当然。

这堂典籍里的中国不仅仅影响的只是普通人。

同样。

还影响了一众西医界的人士。

虽然西医界也并不认为,中医凭着这个节目就能比他们厉害。

现代科技就是西方发展而来的,这也就保证了西医将一直领先全世界。

但这一集典籍里的中国。www.oaksh.cn 热血小说网

他除了向众人介绍李时珍,介绍本草纲目,介绍中医之外。

他还向世人传输着他们的医者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对于西医来说,他们是完全比不上的。

正如现在。

虽然西医也一直强调医德,但这个医德哪里来?

西医历史本来就不够,他们的医德根本就没有建立。

而且。

他们就没有想过建立。

就如抗生素这一块。

虽然全世界一直都在强调抗生素用多了有问题。

但无数的医院,仍时不时给你开抗生素。

这难道就是医德?

甚至。

就算是建立,也只是了了一些口号。

可是。

这放在中医这一块。

中医的医德,可不只是在明朝时候就此建立。

他在汉朝。

在汉朝之前。

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还有现在的李时珍……这一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当然还有黄帝时期的岐伯。

不要怀疑。

虽然黄帝内经有可能不是黄帝写的,但黄帝那个时期绝对有医生。

甚至可以说。

中华有几千年的文化,中华的医德就培养了几千年。

这样的价值观比之西医的价值观,那完全是吊打。

……

“儿子,分数查到了吗?”

“查到了。”

“多少?”

“650分。”

“太棒了,650分……儿子,你简直太棒了。这样的一个成绩,京都医大没有问题了。”

“嗯。不过,老妈,我不想考京都医大了。”

“啊,你不是一直想学医吗,京都医大是国内最好的医科大学。”

“我知道,但我想报考京都中医大学。”

“那怎么行。京都医大是985大学,京都中医大学只是普通的一本大学……甚至根本没有什么名气,你报考这个做什么?”

“妈,你不是很喜欢陈凡老师吗?昨天他主持的典籍里的中国我看了,我想,正因为有李时珍这样的一些人存在,我们中医才能传承几千年。”

“可现在中医没什么地位,也没有太多的市场。”

“正是因为这样,才需要我们这一些学子去传承与发扬我们的中医。而且,我看了陈凡老师在网上共享的一些医学书籍。我觉得,中医有大一统的医学理论,但西医是不存在的。”

“儿子,你还是好好考虑吧。”

“老妈,我考虑清楚了。而且,我给京都中医大学打过电话,也了解了这所大学的具体情况。虽然他们是中医大学,但他们即学中医,也会教西医。反倒是京都医大,只教西医,不教任何中医的部分。我觉得,中医与西医其实不必分得这么清楚,他们都是医学的一种手段,只要能治病,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可以的。这显然比之单独学西医更为有用,如果我能将中医以及西医都学好了,我想,这对于患者,对于我们国家,对于世界都有具大的好处。”

“儿子,你真想好了。”

“嗯。”

“既然如此,那老妈支持你。”

“谢谢你,老妈。”

……

“陈凡老师,下一期我们典籍里的中国您看看,应该安排什么时候?”

第一期典籍里的中国结束,看着后台的收视率,许量屁颠屁颠的找到陈凡报喜。并说道:“陈凡老师,猜猜我们今天典籍里的中国收视是多少?”

“不猜。”

“呃……”

许量无奈,但还是大声的说道:“破记录,我们又一次破记录了。”

“噢。”

陈凡点点头。

对于这个破记录也是在预料当中。

“陈凡老师,您怎么一点也不惊讶?”

“要啥惊讶,这不是基本操作嘛。”

“好吧,好吧……陈凡老师,您这是做什么?”

“回去呀。”

“啊,不是说好的下一期吗?”

“就算是下一期,你也不能让我一直呆在央视吧。”

“是是是,不过,陈凡老师,您先休息几天,过几天,我们再来排练第二期。”

“别过几天,我的想法是,典籍里的中国一个月一期。”

“不会吧。”

许量目瞪口呆:“陈凡老师,一个月一期是不是太久了。”

“还行吧,你看看,一众演员为了一期节目多累。这要是一两个星期播一期,那不得累死。”

“我怎么看他们很有精神。”

“呃,主要是我累。”

陈凡摊了摊手说道。

“别这样啊,陈凡老师,您在东方卫视那边都是一个星期一期节目的。”

“那不一样。”

陈凡说道:“百家讲坛根本就不需要彩排,只需要一张桌子就可以。但你看看我们的节目,真是要人老命啊。”

摸了摸腰,陈凡这些天排练也感觉老腰受不了。

他是最头痛这样天天排练的。

但这又没办法。

直播就得一次成型。

而且请来的都是一些话剧演员,话剧同样也是一镜到底。

如果没有多次的排练,那怎么可能表现出舞台上的效果。

哪怕就算不是直播,录播对于《典籍里的中国》这样的节目,也得排练个无数遍。

“陈凡老师,要不,两个星期一期怎么样?”

“两个星期也太短了。”

“三个星期?”

说着,许量又说道:“陈凡老师,台里商量了一下,我们还可以追加1000万的制作经费,如果有多余的,陈凡老师您可以处理。”

“看起不错啊。”

就差要答应。

陈凡还是摇头,一本正经的说道:“许主任,我是这样的人吗,以后这样的话不要跟我说。”

“陈凡老师,算我求您啦。”

许量急得跺脚。

陈凡拍了拍许量的肩膀,说道:“好了,好了,不气你了。我也不是休息,主要是,真没有时间。你也知道,此前我接了中华档案管的一些事情,最近就得忙起来了。”

“修史?”

“是的。”

陈凡点头。

“这个……”

这一说。

许量没话说了。

还能说什么?

典籍里的中国哪怕再牛逼,与陈凡那修史的活儿比起来,完全没得比啊。

“所以,我觉得嘛,四个星期一期比较合适。”

“毕竟,我们的节目也不是普通的娱乐节目,四个星期一期一方面可以让大家准备更为充分。另一方面,大家也有一个学习与理解的过程。”

“那……陈凡老师,我向上头汇报一下。”

没奈何。

修史这样的活儿出来之后,许量也只能点头了。

……

京都师范大学。

“陈凡老师,您可来了。”

“周教授,您怎么在这里?”

“陈凡老师,我怎么就不能在这里。”

“你不是在蜀地三星堆那边吗?”

“三星堆那边告一段落了,其他几号坑,上头还在考虑,暂时还没有挖掘。”

“噢。”

陈凡点头。

前世三星堆也是一样。

从发现三星堆到挖掘,那可是挖了一百多年。

甚至哪怕挖了一百多年,也还没有完全挖出来。

这倒不是说挖不出来。

主要是有一些出土的文物暂时挖出来解释不了,还得通过时间进行研究。

当然还有一个保护的问题。

要是挖出来的文物没有合适的技术保护周全,那挖了等于白挖,还有着巨大的损失。

但陈凡仍是说道:“周教授,你也参加我们这个会?”

“对。”

“我们好像开的是修史的会议,你这位考古工作者来错地方了吧?”

陈凡自然知道这里面的问题。

不过他与周教授比较熟,所以也就开起了玩笑。

周教授也知道陈凡这是开玩笑,说道:“我这位考古学者怎么就不能来,反倒是陈凡老师您这位导游,来这里干嘛啊。”

“哈哈哈。”

两人大笑。

一个是导游,一个是考古学者。

当然。

这与历史都有很大的关系。

修史这一块上,还真得好好的与考古学者打交道。

毕竟有不少的史书是需要这一些考古学者挖掘出来,同时还得他们研究与鉴定。

甚至可以说。

考古学家比之历史学家要懂的东西更多。

比如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就可以。

但是。

有的时候史书可没这么详细。

比如问你一句,西汉时期老百姓正餐主要吃什么,他们的衣服是什么样的款式,扭扣的样子?

他们怎么上厕所?

为什么上厕所叫上厕所,不叫下厕所?

汉朝时的厕所又是什么样子?

他们会穿内裤吗?

他们的内裤是什么样子?

女人来月事的时候怎么办?

他们用什么剪指甲?

他们喜欢吃什么零食?

这一些都需要在考古工作者挖掘一系列文物出土之后,后面的历史学家才能够得已总结。

至于陈凡这个导游。

用所有人一句话评价,难道你真以为他是导游?

……

“陈凡老师,周教授,这边请。”

这次中华档案馆的修史碰头会是在京都师范大师召开。

之所以是在京都师范,而不是在京都大学。

主要还是因为,史书关系重大,更与培养我们下一辈息息相关。

师范的意思,那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所以师范的第一责任,那就是教书育人。

“陈凡老师,您这里。”

“啊?”

看着首位最中间的位置,陈凡有些惊讶:“我坐这里?”

“这次会议您可是组长,您不坐这里谁坐。”

“这个……”

一边的周教授却是笑着说道:“陈凡老师,您不坐在这里,我想我们这里所有人都不敢坐这里。”

这一说,一众教授,学者,知名人士,亦是纷纷鼓掌。

显然。

虽然陈凡在这个会议里面年龄最小,也不是什么教授,更不是什么专家。

但他的影响力,他的能量,他的水平……在坐所有人都是为之佩服。

在众人的关注下,陈凡也没有再多犹豫,坐在了最中间的首座。

接着,众人一翻介绍。

陈凡对于这一次开会的人员也有了基本上一个认识。

……

“陈凡老师,您起个头吧。”

一翻了解。

这时。

会议也正式开始。

虽说之前有一些客气,但既然担当了这一次修史的组长,陈凡也就,在其位,谋其政。

没有再客套,陈凡说道:“此前中华档案馆邀请我参与修史的工作,之前我是没有想好的。不过,后来经历太多,也越来越明白历史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唐朝名相魏征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但是,因为年代的久远,保存的不易,文物的缺少,史料的匮乏,我们有很多的历史埋没于时间的长河当中。所以,我们这一次碰头会,讨论的就是修史。”

“而在讨论修史之前,我想向大家讲一位史官的故事。”

“这位史官,叫做司马迁,西汉时期夏阳人。他也是司马谈的儿子,出身于史官世家。受家庭的影响,司马迁自小就熟读一系列的史书。而他的父亲便对他说,他们司马家世代都是史官世家。史官的任务,那就是记录与修撰历史。而修撰不仅仅是通过史料,以及他人的转述,做为一个优秀的史官,还得身体力行,从各个方面证明这一些史料的真实性。”

“所以,年纪稍大之后,他便在父亲的建议下游览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南下襄樊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山。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汨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上会稽,探禹穴。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上姑苏,望五湖。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最终回到长安。”

“只是不久,汉武帝在泰山封禅期间,父亲司马谈却得了重病。司马迁在完成西南任务之后,立即赶往泰山替父亲参加封禅大典。再回到洛阳时,父亲司马谈已危在旦昔。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里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

此时的司马谈,正是汉朝的太史令,主要的工作就是编写历史。

做为司马谈的儿子,在父亲临终之时,接受了父亲司马谈的嘱托,接替了司马谈太史令的职位。

“在他任职期间,司马迁结交了很多的贤能之士,也拜访过许多的名师,像董仲舒与孔安国,这都为司马迁后来创作的史书奠定了基础。公元前99年,汉武帝想让李陵为李广利护送粮草。这个李陵就是李广的孙子。李陵上书,拒绝护送粮草,说是想直面单于。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然而,李陵出击之时却遭遇匈奴单于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李陵最终降敌。

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然而,不久后去迎接李陵的公孙敖无功而还,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武帝便杀了李陵全家,而司马迁也因为这件事定为诬罔罪名。

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不过武帝却欣赏司马迁的才华,也知道司马迁的忠义,于是让他罚50万钱,或者是腐刑替带死罪。可司马迁是一位正职的史官,拿不出50万钱。最终,司马迁选着了腐邢。”

在坐众人都是专家。

不用说腐刑是什么,他们便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腐刑,意思就是宫刑。

陈凡这一说,众人都是倒吸一口凉气。

“面对着如此刑罚,司马迁每当与人见面都是汗流浃背。但是,他知道,他还有一个任务没有完成,那就是父亲交待他要完成的史书。而且,身受这种邢罚,司马迁反而越加的坚定。他以超越常人的毅力,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屈辱,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因为司马迁在史书编撰这一块做出的巨大贡献。所以,人们又称司马迁为太史公。”

其实太史公是司马迁在史记当中的自称。

司马迁的职位不是太史公,是太史令。

太史令的职位并不是很高。

而太史公在汉武帝的时候,职位是相当高的,甚至还在丞相之上。

之所以司马迁在自己的史记当中称自己为太史公,这是想用史官中的最高官位表达出对于史书的认可,以及不容质疑的态度。

当然。

哪怕司马迁不是太史公。

但是。

史记一出,也只有司马迁才能担当“太史公”这样的一个称号。

阅读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tuxu.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页

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