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

汉末第一兵法家

第五百二十二章 兵贵神速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当时李孟羲领大兵出,关张二人亦去,刘备以为兵势凶险,听李孟羲详说当时,刘备才知,比料想更险,稍有不慎,今日必血流成河。

尤其李孟羲一句,【能战,方能言和】,更让刘备有大为受教之感。

细细思之,若敬皇甫嵩三分,那皇甫嵩贵为朝廷中郎将,怎将涿州义军放在眼里,其必倾轧而来,到时一退再退,不得不战,战则死伤无数,战则必落谋反之实。

万幸,军师谋划妥当,制住两下厮杀。

刘备目视李孟羲良久,见李孟羲盯着瓦罐中的鸡不动,刘备拿起快子,往瓦罐中捣了捣,见肉已炖烂,下手撕下一条鸡腿递给李孟羲。

“多谢玄德公。”李孟羲谢到。

刘备笑问,“羲儿,若今日战事避无可避,又当如何?”

李孟羲抬头,看着刘备,郑重道,“那便与他一战。”

说罢,一口咬上鸡腿,用牙撕下一块肉,边吃边有些含湖不清的说,“如某所言,与官军战,无论胜败,于我大不利。

于我无不利之时,唯有一战,尽灭官军。

故,要么不战,战则如雷霆,力图歼灭。”

刘备默然。

——

转眼至傍晚。

义军营寨稳固,因义军车辆众多,车阵于扎营之时发挥大用,一半寨墙乃用板车首尾相连围成。

因强敌在侧,恐官军突然发难,扎营特意紧凑许多,更留有许多人手以作守备。

因行军暂止,无法行军,便反而有了停下来的时间。

见缝插针被义军发挥的淋漓尽致。

李孟羲在跟小朋友们玩,忽然就听到了练兵呼号声。

他极诧异,今天还练兵?想了一下,李孟羲带着下课了的弟弟,去看练兵去了。

至练兵场,刘玄德已径自开始练兵。

扎营虽紧凑,新兵营练兵场地却留了足够空地,一根根用于区分各部区域的火把柱已遍地插好,井然有序。

看到新兵们练兵,李孟羲突然想起白日之事,白天领新兵出战,虽说新兵阵列整齐,但仍有大不足。

不足之处,在于兵器,在于木枪。

平日的队列动作,不管走转停走,全都是徒手,可加了一根枪之后,就如白日列阵之时,有人左手拿枪,有人右手拿枪,更不用说,有人枪竖脚边,有人枪竖身侧,更不用说,齐步走的时候,有人握着枪,有人肩上扛着枪,有人端着枪,各种不齐。

对习惯了整齐的李孟羲来说,虽人齐,却持枪不齐,很是难受。

李孟羲上前,就持枪队列动作与刘备商量了起来。

队列训练到此,于李孟羲而言,突然难度大到了天上去。

早前的训练,所有的动作,站立转向走动等等,这些是李孟羲从初中开始就接受到过数度训练,因而对队列动作非常熟悉。

可到如今,实战队列需要有持枪动作,李孟羲的经验在此时没有了。他所接受的队列训练全是徒手队列,未有丝毫持枪队列的经历,不仅经历没有,甚至都没怎么见过军队持枪时是怎么走队列的。

这就意味着,要自己编队列动作了。

结合队列,第一个队列动作是立正,那么于持枪,第一个则是持枪立正。

持枪立正,左手持枪还是右手,李孟羲稍一想,便觉得理应是右手,右手有力且灵活。

然后,右手持枪,右手该如何持枪,枪柄顿到地上,枪柄是顿到脚尖还是脚侧,是贴着脚还是不贴着脚,枪的角度又该怎样。

李孟羲觉得,若论气势最强,应该是枪直直竖在地上气势最强。

立正姿态,枪立地角度于是有了,枪直立地面九十度。

然后,枪应该立在哪,是贴着脚尖,还是贴着脚侧,还是离脚侧稍远。

李孟羲和刘备叫人来试,发现是,枪不在脚尖不在脚侧,而是身体右上角一点,持枪站立动作最合适,最自然。

问题就在这里,枪若贴着脚放,动作标准容易量化,贴着脚放就行,然而要是放到右上角一点,于士卒个人,就得自己去掌握距离和位置。

李孟羲盯着持枪站立的士卒的脚,皱眉看了半天,到底是一掌,还是一掌多,到底是从脚尖右斜四十五度一掌,还是右斜六十度一掌,弄不清。

最终,李孟羲亲自拿过枪试了好久,才终于摸索出了精准的动作标准。

实则不用管枪与脚的关系如何,关键在手,手只要手肘贴着腰间,手臂自然前伸,那么枪落地的位置,就恰好是合适的。

由此,持枪动作核心,实则还是手。

手肘贴腰肋,手臂与地面水平,手掌竖起和地面垂直,手只要直,枪自然也直。

立正持枪动作完成。

令新兵数人过来持枪立正,教新兵半天,新兵依然茫然模样。

看着出来的几个新兵,老的都是老大爷了,年轻的十五六岁模样,如此兵员,接受能力差可以理解。

李孟羲眉头皱起,朝旁吩咐,“令调教导队前来。”

新的队列知识要往下传递,李孟羲一下就想起教导队了。

教导队四十人,乃是第一批精心练成的队列兵,且此四十人,又作为教官训练了第二批一千六百人,此四十人第一批队列兵,乃是军中队列水平对队列理解能力最强的四十人。

片刻后,教导队各队前来。

教导队集合之后,李孟羲再交代持枪立正动作。

“动作要点,以立正站姿,右臂上半臂不动,手肘紧贴腰肋,手臂平出朝前,手掌竖起,掌心向内,枪握手中,枪直顿于地,可听明白?”

“明白!”教导队四十人,齐声回到。

后边,李孟羲令教导队自做持枪动作,只看了一遍,教导队老兵们,一下学足了八成,枪个个立的笔直,都是右手,手肘都是贴着腰肋。

不足的那两成是,手臂平出时,有人没注意到,手臂往身体一侧斜了点,跟其他人不是一个角度。

走到队列前看,侧面看很齐的阵列,到排头一看,一下又看到不足。

因为持枪动作是,枪几乎是从腰肋处出去的,问题就是在这儿,不同的人,身体体宽不同,这人胖一点,枪就靠右,那人瘦一点,同样也是平臂持枪,但枪就是往里了一点。

李孟羲觉得,高水平的队列,连枪都应该是一条线才对,那样好看极了。

就像国庆大阅兵时一样,刺刀都一条线。那样的队列是怎样练出来的,李孟羲眉头紧皱思索起来。

是让后排的人跟对齐一样,把枪也对齐?

好像不是,因为这样,枪虽齐了,手臂好像就不齐了。

忽然,李孟羲想到了一点,好像,那种大阅时的队列,人员都是精心选拔过的,同一个方阵的人员,身高体重可是一模一样的。

因而,因兵员身体条件很接近,所以队列要齐,手只要出同样的角度,就一样齐,而不会说,因为身高体宽不同,同样的出臂角度,有人身高不够,错了别人一截,造成不齐。

想到这里,李孟羲明白了,以身体条件不相统一的兵员来练完全整齐划一的队列动作,是完全不可能的。

枪不能齐成一条线,解决办法也有,从新兵之中,挑身高体重一模一样的新兵来组成队列,肯定齐的多。

可新兵营如今人员杂混,新兵们能记住各自番号就行了,不强求其他。

于是,没齐成一条线算了,能都右手持枪,枪都笔直立于地上,枪都和腰肋一线,这就够了。

持枪立正动作,这算定下了。

还有一个问题,口令,持枪动作,如何和普通立正作以区分。

李孟羲觉得,口令可以就是“持枪!”,然后一想,不对,枪支到地上,是持枪,拿要是把枪拿起,又该是什么口令。

所以,持枪立正不能是持枪,再结合,枪立到地上,就是顿到地上,所以,口令可为,“顿枪!”

而后,按队列动作难度的推进,队列训练是,由静止动作,到动的动作,立正之后,应该是,原地踏步。

总不能,手里拿枪,就不踏步走了吧。

故而,李孟羲令教导队踏步走起,这一走,又大有问题。

枪是顿在地上握在手中的,踏步走起,李孟羲看到,有人别扭无比的,用力刻意把枪按地上,有人拿旗一样,把枪举起,举在手里,有人下意识用双手了。

李孟羲看的皱眉。

问边上人要过一支枪,李孟羲自己来试,到底原地踏步,枪该怎么拿舒服。

先是,把枪按在原地,踏步走起,不行。

喵的,人动着,把枪按着不动,跟他喵的要跳钢管、舞一样,很是别扭。

这个不行。

然后,枪索性抓手里,横起,抓扁担一样抓在手里,约莫一下,也不行,枪横拿手中,太占地方了,影响周围的人,若是紧密阵型,枪根本就没办法横着拿。从减少混乱的角度,枪只有竖着拿,才最为有序。

横拿枪也不行。

李孟羲再试,把枪举起原地踏步,一举,发现大问题,持枪动作,还不是手臂伸直了持的,而是肘贴腰肋,持枪的力量全靠小臂,把举一会儿行,举不久,立刻手臂就累了。

李孟羲意识到,现在还只是木枪,很轻,要是真正的铁兵器,要沉的多,只靠小臂把兵器举起,士卒持久力是问题。

所以,持枪动作,应该是两只手。

既,右手持枪之时,左手过来双持。

由此,又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左手过来,是如何过来,是在胸前,还是贴着胸口过来,再有,双手持枪,左手持枪位置应该如何,是贴着右手,还是拉开距离,又拉开多大距离。

意识到还有一连串问题,李孟羲挠了挠头,决定,还是自己亲自来试。

立正姿势,右手拿起木枪,右手肘贴于腰肋,小臂平出,手掌竖直地面,手心朝内,枪紧握,顿于地上。

这是立正持枪式,然后,踏步走起,右手提枪……

枪一提起,李孟羲发现自己疏忽了一个问题,提枪这个动作,提多高为准。

李孟羲试了下先手肘不动想提,不对劲,提不高,还有提枪的时候,下意识的,手肘想往外拐。

李孟羲顺着身体习惯,不再管手肘如何,也不管贴不贴腰肋,他一下把手臂提至与肩齐平,枪则是贴着身体在肩膀处。

此时,左手过来双持枪,左手手臂若打直,整好是贴着腹部,伸到右腰侧,能抓住枪杆。

“羲儿,这个看着好。”

刘备在一边说。

半天不说话的刘备说好,那便不错。

李孟羲停下动作,回想了一下,而后向教导队说起持枪动作细则。

“持枪令下,立抬手举枪,臂与肩齐,手贴于肩,枪贴于肩,此时,枪身仍正。

同时,左臂起,自胸前至右……左手先虚碰持枪右手,再下滑,至腰间,握枪。

双手持握,势定。”

李孟羲说起左手动作,突然又意识到细节问题。

左手过来握枪,一下摸不到准确的那个位置,势必调整,那么,是从上往下定位,还是从下往上定位,李孟羲选了从上往下定位。

所以,左手搭过来,先碰右手,在右手下,虚握枪杆,然后手臂打直,下滑至腰间,一下到准确位置。

李孟羲保持了双手持枪动作很久,他觉得不累,能久持。

只是,他觉得,怎么这个持枪动作,跟持双手长刀一个姿势呢?

再看教导队练持枪动作。

“持枪!”刘玄德下令。

刷!

教导队四十人,同时提枪抬臂,右臂与肩齐,然后左臂横胸过来,先碰右手,再朝下滑下,至腰间停。

看别人持枪,李孟羲就更觉得,这个动作更双手刀持刀动作特别像。

到队列中去看各人持枪动作,李孟羲发现看似像模像样,实则教导队四十人各有各的问题,最多的问题,是在手上。

说的是,左手在腰肋处那里停,可腰肋范围也太大了。

各人理解不一,有人手放胯骨那里,有人放肋下,有人放胯骨下。

李孟羲略做思考,认为最精准的定位点,应该是,肋下,胯骨上,手掌下沿贴着胯骨。

因为这样,胯骨在哪,手一碰就知。

想到了这里,关于队列训练的某些记忆被李孟羲想起来了,好像,初中训练的时候,教官让立定落步的时候,脚用力往往下跺,这是为了,增强身体记忆。

不仅如此,好像据说像是扑倒,突然卧倒之类的动作,训练的时候,也要动作刻意大一点,用力一点,也是为了起到更好的增强身体记忆的效果。于这一点知识,李孟羲想到,现在训练,无甲还好,手贴着衣服往下一滑,就知胯骨在哪,可战时,势必穿甲,手贴着腰肋滑,铠甲那么厚,手根本摸不到胯骨在哪。

所以,李孟羲决定加一个砸胯动作,既,左手顺着枪杆往下滑,滑到约莫胯骨处之后,稍用力往胯骨砸一下。

有这么一砸,纵是穿着厚厚的铠甲,一砸,铠甲受力,就能反应到身体,就能清晰知道,手在不在精确的持枪位置,然后稍微一微调就好。

于是,李孟羲再规定,持枪新令,令,持枪令一下,右手立刻抬起,把枪往里收回,同时,右臂平举,右手在肩处,枪与肩齐,同时左手起横胸至右,先在上,碰右手,然后顺枪杆向下,滑至腰间。此时,左手荡起,稍用力,往腰肋处磕一下,力度以能知手位置在哪为好。

然后,左手准确位置,在肋骨以下,胯骨以上,手掌下沿贴着胯骨。

“持枪!”刘备令下。

刷。

教导队四十人同时持枪。

如所见,像模像样,最后一个动作,砸胯动作也加上了。

教导队不愧队列老兵,接受能力够强,虽是新队列动作,练了几遍,李孟羲挑不出太大问题了。

再令持枪原地踏步,没问题。

令持枪左右前后转向,持枪对正报数等,持枪齐步走等都没问题。

其实,若实战,应该是还有一个拒枪动作,既,怎么从持枪姿态,变成战斗姿态。

可惜,一抬头,天都黑了。

李孟羲很是感慨,队列动作,这么难的吗。

天只刚黑,按义军惯例,夜里是要练兵的,淄重队在下发木柴,依然是,紧巴巴的,一个新兵教官,只木柴两根。

柴都发完了,突然有令下来,令所有新兵教官,中场集结,然后,火光通明的训练场,由教导队四十人,向新兵教官一千六百人,训练持枪动作。

时间太赶趁了,临近傍晚,方才起意要规范一下持枪动作,然后到傍晚,持枪动作刚编排好,刚交给教导队,教导队刚学会持枪,又得向新兵教官们传授。

<ins ss="adsbygoogle" style="disy:block" data-ad-cl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lot="1016693305"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adsbygoogle =|| ).push({});

阅读汉末第一兵法家最新章节 请关注不格小说网(www.tuxu.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本页

更多好看的小说